五、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三岔镇一带流传有 序的民俗文化主要有庙会祭典和民间社火等。 (一)庙会 吴砦十月十八城隍庙会 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是城隍庙祭奠大会,文革期间一度中断,1984年恢复。庙会期间,要请陕西省秦腔剧团的大戏,一唱长达10天,除唱戏外,三岔镇各地,元龙镇以及陕西凤阁岭镇的村民,都云集三岔镇赶会,进行物资交流。庙会期间,吴砦城,热闹非凡。各种摊贩熙熙攘攘,应有尽有,从城上丁字街一直摆到三岔镇新街一带,长达2公里,人山人海,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贵裕寺正月上九庙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正是春节进入高潮的日子。贵裕寺的庙会从初七开始到正月十一结束,历时5天。方圆几十里地的村民,都来到贵裕寺赶会,烧香祈福。庙会期间,有秦腔大戏,还有民间社火、秧歌,舞蹈等助兴,既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繁荣当地经济。自2013年九月十一日,贵裕寺正式加入麦积区道教协会,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以管理庙会事宜。 ( 二)社火 “社火”也叫”天水秧歌“,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几百年来,广泛流传于天水城乡。三岔镇的社火主要表演时间是正月新春和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耍地台子”,每年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直到正月底结束,二月二 谢 将。每个村庄,自发组织,成立有社火队,负责人称社火头,组织社火爱好者,进行表演。可以是“ 地 台子”,就是在村子集体活动的场所进行表演,大家一起观看,也可以上门串户,到村民家的院子里进行表演。由主家户支持,表演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的小曲清唱,有民间秧歌。跳着扭着唱。还有些是从戏剧或传说小说中摘录出来的片段,通过人物角色,生丑净丑,穿着古装,化妆表演,曲调一般是民间小曲曲调。首先出场的是“上天宫”其次是别的节目。如《老爷保皇嫂》,表演者一般由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身穿绿袍,背护背旗,头戴软巾,二位皇嫂(刘备夫人)旦角打扮。曹孟德及随从二人,共五六个人。表演情节主要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这一折社火,表演关羽者,必须会耍一路“大春秋”的刀法,以博得观众的喝彩声。其中还夹杂有唱词,现抄录如下: 唱:前三皇后五帝年代久远呀, 说要他比禹舜福大梁宽, 我老爷在曹营一十八年, 每日家为皇嫂愁眉不展。 说:红袍搭在宝刀上,咱二人进军, 唱:清早间得了赤兔马,到晚来保皇嫂要出曹营。 一想的大哥刘皇上,二想二弟张翼德。 三想的本帅诸葛亮,四想四弟赵子龙, 五想五子行侠义,六想黄忠老将军。 七想曹营对我好,八想曹营一十八春。 九想曹营把官做,十实想起了众弟兄。 我老爷骑马路上行走,再看他曹孟德怎样行兵。 我老爷骑马上带刀,八桥前等曹操。 一杯酒该我吃,让与天地, 二杯酒该我吃,让二仁兄, 三杯酒该我吃,火光升起, 骂两声曹孟德该死的奴才。 我有心下马将你斩,看起曹营的一十八年。 我意思向前把你苦,刀挑上一领大红袍。 除了《老爷保皇嫂》,还有《回荆州》、《汝泥河救主》、《孙悟空偷扇》、《十里亭》、《五里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二朵梅花》、《西厢记》、《绣荷包》等等。 另一种是”马社火“,古时候有马或骡子等大牲口,装上人物后,骑在马上,手拿刀、剑等兵器,仿古战场打仗之景况而表演,后来没有了牲口,只能装上身子,穿戴古装,步行。现在一般多坐在三轮车上表演。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天,三岔镇各村民小组的社火各自装扮,有“高台”、“高翘”等形式。“高台”一般由二至三人装扮,装上角色后,在一扇小石磨上,安装一根两米长的铁轴杆,铁芯上头有横杆,在横杆上站上人物。下边将磨盘放在抬杠上,由四个人抬上走,装高台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多在车上拉。高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观音送子》、《穆桂英挂帅》、《吕洞兵戏牡丹》、《三霄娘娘》、《白蛇传》等等。除了这些形式外,还有耍狮子、舞龙灯等社火形式。总之,三岔镇各村的社火,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当地民俗文化中的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