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初冬,无论你走到陕西的山村,还是秦巴的关中平原,最靓丽的风景莫过那一树树经霜染红的柿子树。 漫步田间,田埂,山岭,那一棵棵火红火红的柿子树真像熊熊燃烧的火炬,欣赏着眼前的一片红,让我情不自禁吟诵起宋代刘子翚赞美柿树的诗:“秋林黄叶晚霜严,熟蒂甘香味独兼。火伞頳虬浪褒拂,风标那似邑中黔。”我知道,快到馋嘴的孩子们吃那日夜想念的金黄柿子饼解馋的时候了。 柿子除了吃鲜活的软柿子,可以做甜脆爽口的浆柿子吃,其实,人们更喜欢把柿子加工成柿饼吃。记忆里,六七十年代,过年过节用它走亲戚也算好礼物了。 家乡人爱吃柿饼。加工柿饼,大多以火龙柿子或牛心黄柿子为原料,先清洗干净柿果,再用削皮机削皮、然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屋前的大树上晾十几天,再捏晒整形、放在木缸里定型捂霜,经过多道工序精细制作成柿饼,它肉多霜厚无核,入口十分细腻甜润,具有香软、爽口等特点,是家乡的特产之一。 柿子有扁圆,有圆。放软的柿子晶莹透亮,柔软得像灌了汤,轻轻一挤就破了皮,溢出红润润的肉汁,吃起来清凉爽口、甜而不腻,味道鲜美极了。它营养丰富,含糖量高,既可滋补健身也是疗疾良药,被誉为“最甜的金果”。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一首《咏红柿子》不仅写出了柿子的状态和颜色之美,更道出了食用柿子果对人健康的妙用。 凤县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相传,家乡有柿子饼系曾犒劳义军的佳话。当年灾荒年间、口粮匮乏,凤县老百姓便用当地盛产的牛心柿子、火晶柿子捣烂拌上面粉烙成饼子为义军当干粮。后来,每年金秋柿子成熟,人们都要做柿子饼吃,代代相传,后经名厨改进,成为陕西驰名的风味小吃、甜点。 母亲做的柿子饼最好吃。她先把牛心柿子或火晶柿子去蒂剥皮捣碎成浆,与面粉、鸡蛋和成软面团,再包入豆沙浆、红糖、芝麻、核桃末等馅料,双手拍压成小孩拳头大小鼓状的小圆饼坯,放置案板待用。煎柿子饼时,母亲先生火,让平底铁锅底部均匀受热,接着往锅内倒油,待油温约在六七成热时下入饼坯,再不停翻转,当饼的两面都煎成棕黄色即可出锅。刚出锅的柿子饼清香扑鼻、柿甜浓郁,色香味俱佳,既好吃,又好看。 只要柿子成熟时,家乡小镇到处都有店家售卖柿子饼,想吃就可以买到。可是,在物资困难的岁月,想吃柿子饼可不大容易,只有特殊的日子才可以吃到。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外出读书,那个周末我过生,刚到家,不等滚烫的柿子饼上桌,我就急不可待地夹起一个,刚准备狼吞虎咽解馋之时,却被母亲阻止了,她说:“闺女,吃柿子饼要斯文点,先用筷子挑开脆酥的黄外皮,慢慢品味饼内的核桃芝麻仁等馅料,再吃一口柿子饼的脆皮,顿时,柿子的鲜美味道就满嘴萦绕……”
如今母亲已去世二十年了,但每当想起母亲的话,柿子饼的清香酥软美味就又仿佛在我心头蔓延滋长。 罗凤霜,女,出生于陕西凤县,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目前执教于凤县新建路小学。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楹联协会会员、凤县作协理事、西部文学编辑,散文版版主,酷爱文学,坚持用文字记录生活,擅长于散文、小说。作品在《中国摄影报》《延河》《读者》《骏马》《西安日报》等国内外200多家报刊发表。著有《青枝绿叶花朵朵》。
曾获得国家、省、市文学作品奖。有作品选入全国散文书法摄影获奖作品集《七彩凤县丝路放歌》、陕西省农村庆祝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一路芬芳》征文获奖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