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米饭 于 2015-4-21 21:13 编辑
江南多水,多的水竟流到了街上。人就顺着水边筑屋,屋基是青石,往上便是青砖,砖上立木柱木梁和木的墙,有雕梁画柱的木饰,有古色古香的图紋,再往上便是屋顶,有飞檐且层层递进,叫做歇山式结构。最集中的地方,是屋的尖顶,翘首穹苍,能感觉出一种利剑冲天的气势,转角处却很委婉,有着半圆形的弧线,又见刚中存柔。这是江南人的建筑,建于明清时代。 这房屋很拥挤,几乎没有空出的余地,有了便是小街,是里弄,是青石板的小路,是青石的小桥。房上常有阁楼,能住人、能开铺又开餐馆。都有牌匾,叫阁、坊、铺的具多,餐馆最诱人的,正是门前廊下的铁锅,那里总是咕嘟着一锅的酱汁,煮肉煮蛋,肉是用绳儿栓着十字形,在酱汁中红油油的喷着香气,鸡蛋也红亮亮的可爱。有人要了肉,主家便叫挑捡,再放到碗里,剪开绳子,肉便油花花的流汁,吃到口中,嫩如豆花,香溢四桌,这肉叫东坡肉,味甜而不腻,是当地的一道名菜。 在这青石板上行走,人心里就很干净,很清明。那石板永远都有着水气,因为石边就是水街,水色是青绿的,绿的很深,却透不到底,明亮亮的水面上就有着美丽的倒影,那是树的影,房的影和桥的影。桥下正有一只乌篷船,船夫荡着桨,船儿在水中摇,摇晃着一条街的水都跳起光闪闪的绿波。那波漾在青石上,青石就铺满了绿的苔,石有磨痕,那是岁月留下的,是日月风雨雕蚀的,它让这儿变得古朴又沧桑,保留着古镇的那种味道。 这水街不宽,能并行两只船,人在岸上住,屋后总有石阶伸到水里,有人便在那儿汲水洗物。屋有抻出水面的,屋下就见石柱支撑,似桥且人在桥上住。好在这水儿无声,总是静静地流,除非船儿荡波,波在石间拍得啪啪响。这声音很柔润,像水中的青波,一次又一次地润着人心。人都坐在水边的长廊里,享受着小桥流水般的诗意生活。 如果说这儿不再有外来者的涌入,那这诗意般的日子便是仙游之地。可如今它成了江南古镇的代表,成了旅游之胜地,它依然是小桥和流水,人家却成了另一种概念,那便是拥挤的人流如潮水,从此不见人家在。古镇的人家都忙在了店铺中,餐馆里,忙着招徕客人,满街就都是生意的吆喝声。游人满镇子乱转看热闹,吃着喝着游着还留着各式各样的念想在手机里,在相机里,可以说每一张照片都少不了陌生的面孔,因为根本就寻不到清静的地方。 这乌篷船是要坐的,坐船就得排队,从入了水镇的门,就站队等船,坐上了,便从那不宽的水面上往前荡,荡过一道湾,两岸就有了房屋,有了石阶,有了水沿上的青苔。能看到屋里人家,却是游人在那里下榻,这人家住的到哪里去了!却将水街的房屋搞成旅馆,供游人住宿。游人在这里体会着古镇人的生活,而古镇人却体会着生意带来的富有。难道这是一种交换!一种生活方式的交换,一种生活追求的交换。这种交换可以让人满足,也能让人失却,常常是满足后的失却。正如人开始富裕,有了钱甚至做了土豪,那时的他,又开始向往田园生活,追求有诗意的日子。人就是在这种矛盾中走过来的。 这小镇的街是逛不得的,人挤着人,人挡着人,往前看是一个又一个的后脑勺,往后瞧又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不逛肯定后悔,逛了也会后悔,都后悔在人的拥挤上。就想在江南这块土地上,最宽泛最松弛的便是那广袤无垠的土地,是那土地上流动着的江河,河水流成了网状,人便在这些网里筑屋修桥。人是离不开水的,就在水边建了镇子,筑了一个一个的小屋,这屋就盖的拥挤。人是群居的,就喜欢在一起生活,然而这拥挤的房屋都有着松弛的水在平衡着她们,她们日作夜息,静静地走在石板街上,寒暄拉家常,或是立在小桥上与乌篷船的伙计吆喝着生意,这是一种田园样的景致,从那水街边的长廊上那一条条木质的座椅里,能想象出小镇人家平日悠闲生活的一种心境。 如今又是怎么样的呢!我在网间查寻过,仅2014年春节乌镇的日接待人流量高达三万人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从新闻照片中可以看出,在那窄狭的古镇街上,原本青石的街面已成了人的河流,这河流不再是一种美丽,而成了一种灾难,一种人满为患的灾难。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能看到什么!是水镇的古风!是明清的建筑!还是小桥流水和人家?你是什么都感知不了的。 一趟水镇之旅,我知道了水镇是在江南的什么地方,水街又是个什么样子的村落,看到那里的水那里的建筑那里的小桥和水上摇晃着的乌篷船,再就是石桥上站满的人,石街里人挤着人,就连公共卫生间也得排出个队伍来。我知道古镇的管理者已经采取了限制措施,但古镇要得到长远发展和保护,就要有科学的管理才行,否则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这种保护就常常流于形式了。 我不知道古镇人家该在哪里能讨得安宁,她们的生活除了经商旅游外,是否还能获得游人不远千里来探寻的江南水乡中饱含诗意的生活呢!我想,在这拥挤的水镇里,是难得讨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