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黄金酒杯征文】作家王风作品《又见锅盔香》
六月流火,端阳节前,我又看见了金灿灿的大锅盔,闻到了似浓又淡的麦香,就在华县高塘古镇的街头。那一缕香也可以说不是闻到的,是看到的,看见了就再也迈不动脚步,口水直咽,只好乖乖的去买一些,然后赞一声,好吃。然后边吃边走,思绪开始蔓延。 我想,中国从来是不缺文化的,尤其是吃的文化。甚至网上有个段子说“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比如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女人多了叫吃不消,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照顾叫吃小灶,受人伤害叫吃亏,男女嫉妒叫吃醋,犹豫不决叫吃不准,不能胜任叫干什么吃的,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办事不力叫吃干饭的”,段子当然只是段子,但吃文化确实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比如大家尤其是咱们老陕耳熟能详的“陕西八大怪”开头四句“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碗盆难分开”,句句都和吃分不开,八大怪中“吃”就占了半壁江山,足见其重要。今天不说别的,单说锅盔。要说锅盔,名气最大的应该是乾州锅盔,主要是乾县一带的锅盔。相传乾州锅盔始于唐代,是在修筑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因工程浩大,吃饭的人数太多,民夫用头盔做工具烙出来以应急需的,因为这样烙出的饼形似头盔,所以就叫“锅盔”。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因为制作这种饼子时,以盔(头盔)代锅,所以叫“锅盔”。这只是关于乾州锅盔的传说。关于锅盔的传说,比这还要早,说是在先秦,秦军一统六国,四处征战之际,由于军中士兵所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变质,军中的伙夫就发明了今天的锅盔。于是,锅盔就这样诞生了。话说回来,乾州锅盔有名,我们的华州锅盔也不差。不信你到华县来,保证你能吃出正宗的锅盔味道。
关于锅盔,民间还有一首歌谣“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易携带”,这首歌谣说出了锅盔大、酥、香的特征。这么好的东西,自然就成了馈赠佳品。而在我们关中地区,一直是有送锅盔的传统的。
我所知道的送锅盔,一次是在小孩子满月的时候,外婆会精心为外孙赠送一份锅盔,一般还同时赠送用细线穿着的小铃铛和一小把大葱,寓意聪明伶俐,祝福外孙健康活泼,茁壮成长。另一次就是当前的麦收时节,等每年麦子收割完毕,外婆也会送一份锅盔给外孙祝福。因为俗语有“麦茬烂,娃遭难”之说,意思是说,麦茬烂的夏天,小孩子最容易得病。另外还有“麦茬烂,无好汉”和“麦茬烂,疫气散,大人小孩拉稀便”的说法,看来这个季节人容易生病尤其是容易拉肚子是不假的。那么,锅盔在送去祝福的同时,或许真有避灾治病的功效呢。
这样想着的时候,一抬头却发现都走到家了。茶几上放着两个大锅盔,那是我丈母娘早上才送来的,真是孩子的好外婆。
作者简介:王风,男,原名王锋,陕西华县人,青年作家,渭南市艺术家联合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西部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会员,200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2011届陕西省省委组织部选调生,2013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其文笔风趣幽默又不失温润细腻,有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百余篇发表在各类纸媒和网络媒体。曾参与编写《青春在基层绽放——全国青年选调生作品选编》一书并担任编委。主要作品有《女神》《不想长大不想生娃》《学会宽容》《短信劫》系列等。
我最近也迷上了吃锅盔了主食零食都在吃锅盔我吃过最大的锅盔不卡车轮胎大一些 红米饭 发表于 2015-2-12 14:12
我最近也迷上了吃锅盔了主食零食都在吃锅盔我吃过最大的锅盔不卡车轮胎大一些
太厉害了锅盔辣子陕西美食 为家乡美食叫好 {:soso_e142:} 顺其自然 发表于 2015-2-12 15:13
为家乡美食叫好
谢谢老师关注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好吃的好多啊 吃货就该呆在陕西 我爱吃刚烤好的。。那么早就写征文了:) 梅一梵 发表于 2015-2-12 15:31
我爱吃刚烤好的。。那么早就写征文了
以前未发布的旧文 赏读佳作,预祝胜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