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 发表于 2023-3-3 10:02:58

【一蓑烟雨散文】陕北行



   临近年关,由于业务关系,领导要到陕北榆林去一趟,顺便带我去熟悉一下那边的情况,以便来年好开展工作。
   听说要到陕北去,我的心里是激动的.原因无他,从接触文学开始,受到许多陕派作家作品的熏陶,我便深深地爱上了那一片黄土地,我想亲眼目睹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亲身感受一下那黄土高坡吹过的西北风。
   早上八点,驱车从洛阳出发上高速,出城后不远,就到了孟津黄河大桥。桥下一泓清水,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黄色的大地上。由于是冬天,小浪底库区无波无澜,水也清澈了许多,让你怎么也想象不到这就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我们此行要到黄河的上游去,那里的黄河又会是怎么样呢?数九隆冬,想来应是一片冰封千里的景象吧。
   车行至济源境内,眼前突兀地出现一座高峰,峰峦如柱,山石荦确,干枯的灌木丛生在崖壁上,看路标才知到了王屋山。史书记载,王屋山“以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但真正令其出名的,恐怕是愚公。穿行于高山峻岭之间,路途起伏蜿蜒,脑海中不免出现一个老人弓背挥锹挖石铲土的情形,不由得慨叹愚公这种英雄主义举动。心想,或许,这也是原始山民一种出行焦虑和渴望吧。
   过了济源,便行驶在三晋大地上。依然是黄色的土地,但地势还是比较平缓,到处是青砖灰瓦的晋派民居,一排排村树遍植在房前屋后,光秃秃的枝干直插蓝色天际,偶尔有灰喜鹊伫立在枝头。眼前少有绿色,除了一些坟头的松树柏树,绿色中带着些晦暗。冬日难得的一片暖阳,普照在三晋大地上,到处弥漫着安静祥和的气氛。
   车子沿着菏宝高速过垣曲、侯马,又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公路便一路下行,进入到晋陕大峡谷中,没看见黄河的影子,却看到壶口瀑布景区的高速出口,虽然我很想去目睹“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黄河那奔腾咆哮的磅礴气势,但我清楚,这时节看到大概只有冰瀑吧!
   未做停留,因为前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速公路随着山势盘旋,一个个黄土高坡在眼前闪现,一条条隧道在山腹间穿过。我知道,现在才真正踏上了陕西的土地了。
  
   二
   真正进入心心念念的黄土高原,有那么一刻我的心跳是慢了半拍的。
   车子行驶在谷底,四周是一道道的沟沟坎坎,以及一条条的峁峁梁梁,背阴的地方有些阴暗,向阳的山坡却在恣意地吮吸着午后的阳光,凛冽的北风从谷中呼啸而过,带着刺骨的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上少有植物,满目沧桑与荒凉。在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那些原住民究竟是如何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
   我想象,在寂静的秋夜里,独自站在空旷苍凉的黄土高原上,头顶是闪烁的寒星和皎洁的上弦月,面对着亘古不变的黄土地,会不会感到无望和孤独?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此刻,我倏然觉得,越来越走进陕北作家笔下的人物了,他们在这样贫瘠荒蛮的土地上生存,人生充满苦难和挣扎,难怪骨子里带着不屈和悲壮。
   在清涧服务区,我们下车透口气,准备稍作休整再上路。
   清涧,多么熟悉的地名,这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路遥的故乡。正是这一片热土,孕育了这一伟大的作家,他的《平凡的世界》,更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他是农民的儿子,他的作品也始终是关注陕北农民的,正是他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记得高中时,初次看到他的作品便如获至宝,我一个人坐在洛河岸边阅读他的作品,从朝阳初升一直到夕阳西坠,甚至连午饭都忘记了吃,并没有感到饥饿,反而被他的作品深深地感动着。后来,《平凡的世界》我买过三套,书也看了不下三遍,至今书柜里还珍藏着一套完整的《路遥文集》。可惜天妒英才,路遥英年早逝,可谓中国当代文坛的一大损失。听说他的家乡因此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这让他家乡的父老乡亲也跟着沾了光,想着路遥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吧。
   上车继续前行,高速公路在黄土高原间穿梭。不尽的黄土,以及纵横沟壑间稀少的梯田,徐徐在我眼际展开。偶尔,还有散落在黄土高坡上无人居住的窑洞,因荒废而颓败不堪。却记录着沧桑的岁月。面对几乎同样的风景,郁闷之余,也有一股倦意涌上眼眸,不知不觉间竟靠窗睡着了。
   “咦,好厚的冰!”,耳边突然传来韩哥惊奇的声音。
   我睁开朦胧的睡眼,眼前一亮,看到公路一侧有一条宽阔的河流,河面结着厚厚的冰。难怪韩哥惊奇,故乡的河流冬天亦很少结冰了,何况这么厚的冰,也只有童年时见过。
   我查看地图,原来是无定河。厚厚的坚冰下,无定河水在无声地呜咽着。犹记得读过几句古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边蕃将死,受降城外虏尘空”……无定河两岸,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征战的主战场,所以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描绘得最多的是无定河畔的垂柳,戍边将士的血与骨,春闺思妇的梦与泪……历史的硝烟散尽,那些悲壮的叙事已经沉没到冰层之下的河底,由游人的记忆去打捞。
   无定河边,古称“旱码头”的绥德县城沿着河岸一字铺开,破旧犹如中原的城镇。但作为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绥德是中国的秧歌之乡、唢呐之乡和剪纸之乡。无定河上游的米脂县城和绥德同处于陕北腹地,这里有动人的传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里有一代名将韩世忠、李自成,这里的人们,也曾为了解放战争抛洒了一腔热血……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些陕北人长年生活在梁峁交错,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上,道路崎岖,举步维艰,而流经陕北高原的几条黄色的河流,成为陕北人生命的基本底色。曾经的岁月里,寂寞、贫困、闭塞、悲苦的生活构成了他们生命的主色调,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他们大喜大悲的性格,或苍凉悲壮,或洒脱奔放,犹如一曲荡气回肠的信天游爬山调,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苦与乐,泪与笑。从而那热烈奔放,尘土飞扬的陕北秧歌与腰鼓,以及那沉郁高亢、曲调悲凉的子长唢呐,还有那充满生活气息的陕北剪纸等,都演绎着陕北人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三
   到达榆林市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左右,到酒店小憩了一会,接待方安排我们去一家陕北风味的饭店吃饭。
   饭店的门面装修很有特色,一排三个陕北大窑洞的造型,进入店里,扑面而来的全是陕北的风俗:每个包间的门都是窑洞造型,用布门帘隔挡;窗户上,墙壁上到处贴着陕北剪纸;墙边摆放的是粗犷的陕北泥塑,造型古朴粗放,却又惟妙惟肖。饭店中间大厅里,坐着一个陕北的说书艺人,手拉三弦,腿上绑着一串小木板,嘴里唱着地道的陕北方言,虽然听不太懂,却把人带入到另一种文化氛围中。
   饭店的特色菜便是铁锅炖羊肉,肉是采用榆林当地有名的横山羊肉,在铁锅里炖了大概个把小时,起锅时把葱姜蒜香菜倒入,用大勺搅拌均匀,大火收汁,顿时肉香蒜香扑鼻,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食指大动。羊肉味道鲜美,肥而不腻,不带丝毫的羊膻味,确实是一道难忘的美味。酒足饭饱,在座的一个当地人,即兴来了一曲陕北民歌,曲调婉转,余韵悠长,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接下来三天陪着领导考察了一些项目,后来的几天,领导便让我们自由活动,我于是迫不及待地打车去了榆林古城。
   我喜欢那些有历史文化的地方,何况榆林作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之处,又是古时候的边塞要地,自然要娶参观一下。
   榆林古街,历史与现代文化在这里碰撞。看着高高的城楼,手抚着厚厚的古城墙,仿佛依旧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古城街道上,古街两旁古老的店铺鳞次栉比,透着岁月的印痕。青灰色的砖,青灰色的瓦,一式的明清建筑,显得古朴厚重,让人沉醉。
   榆林古街是令人迷恋的,六楼骑街全国独一无二,贯穿着古城南北。无论是高大宏伟的文昌阁、万佛楼,还是一枝独秀的星明楼、钟楼,亦或是恢宏大气的凯歌楼、鼓楼,它们穿过历史的风烟,依旧矗立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榆林城市中心,成为榆林的城市符号,印证着榆林悠久的充满战争硝烟和金戈铁马的沧桑历史。
   之后,我也去了城外的红石峡和镇北台。红石峡,作为“万里长城第一盛景”,它是刻在石壁上的榆林志,被称为“塞上碑林”,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意义。由于红石峡地理位置特殊,它是中原大漠和蒙汉农牧的分界线。试想夏日里,北望牛羊轻牧而白云落地,南眺稻梁初熟又绿浪接天,将会是怎样的另一番壮观景象?
   可惜时值冬季,举目四望,满眼萧瑟,到处一片枯黄。寒冷的风,吹过普渡桥下的榆溪水,由于河流湍急,竟然没有结冰。冬阳洒下一片温暖的光,照在两岸的红色绝壁上。“力挽狂澜”“威震九边”“中外一统”“蒙汉一家”,那铁钩银划,风格迥异的题诗刻字,在冬日的暖阳下,闪着煜煜的光。一幅幅书法镶嵌在山水之间,独据一壁,或追古怀远,发幽思之情,或感时伤怀,哀民生之多艰,或叹河山坚固,或抒家国情怀,满壁赤子之心,让人感喟!
   去镇北台的途中,看到一道颓败不堪的墙垣向镇北台延伸,原来是明朝的古长城,却完全看不出长城本来的样貌了。我心里不禁凄然,世间万物恐怕都难以抵御岁月的侵蚀吧!
   镇北台,在榆林北红山之上,作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据险而守,控南北之咽喉,扼边关之要隘,成为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共分为四层,建筑宏伟,气势磅礴,阅尽人间沧桑。拾级而上,登上镇北台的最高层,迎着冬日的烈烈寒风,我闭上眼,仿佛自己化身为明朝的一位戍边将士,那金戈铁马、英勇御敌的喊杀声以及嘹亮的号角声,依稀在耳边震荡回响……如今,岁月的涛声远了,历史的烽烟熄了,长城已完成了保卫中原帝国的历史使命,只剩下这一个高台供后人缅怀、凭吊。
   我睁大眼,关外应是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即昔日的蛮荒之地。然而映入视野的却是茂密的植被和树木,虽枯叶落尽,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却依然是70七十年来伟大的榆林人民移山造田,用辛勤的汗水变荒漠为绿洲的证据,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四
   天公不作美,在我们即将回程的前夜,榆林却突然下了一场小雪,窗外顿时变成了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打电话被告知高速公路封了,无法成行。无奈又捱了两天,终于踏上了归程。雪中看三晋,另有一番壮观。一路上千沟万壑,坡顶塬上,到处皑皑白雪,让人不禁想起《沁园春?雪》中所描绘的世界来,满目雄浑、博大。
   虽然与陕北告别,渐行渐远,依然有一股豪气在心中激荡。我想,我是无法忘记这次陕北之行的,也难以忘记陕北的这片热土。在这里,九曲黄河汹涌澎湃;在这里,辽阔大漠苍凉壮美;在这里,悠扬的陕北民歌依然随风飘荡……

洛沙 发表于 2023-3-3 13:01:51

添加图章,优秀支持!

洛沙 发表于 2023-3-3 13:02:12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admin 发表于 2023-3-3 13:14:36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梦之旅 发表于 2023-3-3 13:16:47

赏读顶起,喝彩支持!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23-3-3 13:20:32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洛沙 发表于 2023-3-3 14:01:19

请附上作者简历和照片?方便宣传推广!

一蓑烟雨 发表于 2023-3-3 22:45:45

本帖最后由 一蓑烟雨 于 2023-3-3 22:50 编辑


作者简介:马英哲,男,网名一蓑烟雨,70后,河南洛阳人 ,现居住在郑州。从小热爱文学,更爱旅游,2004年开始在网上发表作品,做过文学网站编辑,偶有作品见诸纸刊,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要走的路还很长

一蓑烟雨 发表于 2023-3-3 22:56:39

洛沙 发表于 2023-3-3 14:01
请附上作者简历和照片?方便宣传推广!

谢谢洛沙老师一贯的支持!西部文学有您,是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的福音。恭祝春安!

小桥流水 发表于 2023-3-4 08:22:38

跟着马老师一块去旅行,再次品味“黄土高坡”这首传唱多年的民歌,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欣赏,点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蓑烟雨散文】陕北行